[新华日报]江苏省人民医院赴川医疗队抗震救灾印象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06-13浏览次数:1091

医疗队队旗将被正在筹建中、位于北川的地震博物馆收藏。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成千上万的房屋轰然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瞬间消逝……

    危难时刻,全国医务工作者紧急行动,一支又一支医疗队挺进灾区。废墟中、险路上、帐篷内、医院里,到处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身影。在抗震医疗大军中,江苏省人民医院(美高梅娱乐第一附属医院)牢记省委省政府和江苏人民的重托,在省卫生厅统一组织指挥下,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用大爱铸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抗灾救援·前线篇]

    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5月13日清晨,在接到省卫生厅组建赴四川地震灾区医疗队任务后的短短十几分钟,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救援队队员名单便确定。一个小时后,由心脏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急诊科、麻醉手术室、泌尿外科、五官科等科室21名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带着大量救援物资紧急奔赴灾区。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所在的江苏省抗震救灾医疗队,是卫生部派出的第一支进入四川灾区的外省医疗队。5月13日中午,在机场送行时,王虹院长动情地表示:“全力支援灾区人民,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一定不负党和政府重托。”

    5月13日晚,医疗队一抵达灾区绵阳,便连夜投入紧张的伤员救治工作中。医疗队出发前,医院党委就在医疗队13名党员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傅赞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在非常危险和艰难的条件下,党支部和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在重灾区建立第一个医疗救援点

    医疗队承担了绵阳三院一个大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所有的工作任务。刚到3天,便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续做了数十台手术,救治了100多名重伤员。

    当通往重灾区平通的道路一打通,医疗队便主动派人前往。在无水、无电、无通讯的困难条件下,建起了第一个医疗救援点,就地救治刚刚挖掘出来的重症伤员。

    辗转于绵阳、北川、平通、响岩四地,冒余震、迎风雨、忍饥饿,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医疗队员们始终顽强战斗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环境之险恶、工作之艰辛,从队员们的来电来信中可见一斑:

    队长孔祥清、副队长顾民:5月16日上午,我们和4名队员去北川。途中,突然听到前方传来轰鸣声,抬头望去,塌方了,乱石飞泻!幸好司机反应快,紧急刹车,千钧一发之际,车停了!一块汽车大小的巨石落在我们车前不到50米!也就几秒钟的车程,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与死神擦肩而过”。等了十分钟,见山上没什么动静,我们决定继续赶路,因为前面的伤病员很需要我们。

    胸外科朱全医师、急诊中心陈彦医师:5月17日晚上7点,地质勘探人员专门到我们这里提醒说:“天气预报晚上有暴雨,你们旁边是泥石流沟,太危险了,尽快撤离吧。”我们5人商量后决定:虽然随时可能发生险情,但这里的灾民很需要我们,我们应该坚守岗位!大家一致决定继续留在北川抗灾第一线。

    晚上10点,我们赶往地势较高的北川中学,与省疾控中心的同志们挤在同一个帐篷里。半路上,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夜里共发生了3次余震,有一次据说达到6.1级。

    第二天早上赶回医疗点,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吃了一惊,暴雨和顺势而下的碎石已冲毁了我们的帐篷,好险哪!重新拾掇一番后,我们又开始工作。

    急诊室护士长王兆霞:5月20日,北川的气氛异常紧张。

    夜里1点多钟,忽然感到帐篷里的地面一会儿鼓起来,一会陷下去!地在动,山在摇!又地震了!我们帐篷里四个人一下同时坐了起来!强烈余震大约持续了30秒。

    急诊科医生刘强晖:5月26日14点,我被军用直升飞机空投到了北川小坝乡。该乡位置比较偏僻,没电、通讯很差。两天多来,我指导协助乡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帐篷医院,给当地医生作了心肺复苏和心脑血管的急诊处理培训,诊治病人100多名,其中危重病人3名。此外,还巡诊了覆盖6000多人口的12个村庄。

    医院院长王虹教授在飞机上对四川来的伤员表示热情欢迎。

    年龄最大的老专家冲锋在最前线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中,有一位年龄最大、说话不多、却一直冲锋在前,被队员们称为“一株顽强的胡杨”的人,他就是普外科专家、今年62岁的主任医师赵翰林。

    得知医院组建医疗队紧急赴川,赵翰林立即主动请缨。他说:“我参加过抗洪救灾等多次医疗救援,两次前往新疆,年龄和身体都不是问题,请一定要派我去!如果不让我去,自己坐飞机也要前往抗震救灾的最前线!” 医院被他的诚心和决心打动,破例批准了他的请求。

    抵达灾区绵阳后,医疗队安排赵翰林留守救援任务相对较轻的绵阳市,但他不同意,坚决要求到前线,到最艰苦的地方。

    5月14日下午1点,得知通往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的道路打通了,他和10名同事立即组成小分队奔赴平通。

    平通几乎一片废墟,无水、无电、无通讯,条件十分艰苦。15日凌晨2点,医疗救助站来了10名食物中毒患者,需要立即输液。赵翰林和年轻队员搬来废墟中破旧的门框和石块,做成输液架和座位。夜间气温很低,赵翰林便生起篝火,给病人取暖。

    16日午夜时分,一位急腹症患者来到救助站。忙碌了一天的赵翰林又紧急上前处理,给病人输上液体后,他一直陪伴在病人身边。凌晨,见病人症状无好转,凭借丰富的经验,赵翰林判断患者患了胰腺炎,果断转运了病人,让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大灾难面前,脆弱的只是瓦砾,而精神之树从未折腰。以赵翰林为代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三批共41名队员们,夜以继日,奋战在灾区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将大量伤病员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抢救危重伤病员

    从5月13日至6月10日,在险象环生的灾区,留下了队员们奔波忙碌的背影;在伤病员和灾民心里,铭记了队员们无限的爱心;在巴山蜀水之间,传颂着关于坚守与执著、奉献与博爱的无数动人故事……

    5月31日,小馨懿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顺利到达爱心病房,并换上了医院为她精心准备的小衣服。

    ——含泪救治“总理为她让路”的小女孩

    5月14日,在北川县城一处倒塌的房前,在已经逝去的父母用身体护翼下,3岁小女孩宋馨懿获救了。在她转运医院的途中,人们纷纷让路,包括当时正在灾区视察的温家宝总理。下午4点,宋馨懿被送至绵阳三院重症监护病房,由省人民医院医疗队负责救治。

    由于在废墟下时间过长,小馨懿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脸色发紫,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经吸痰、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后,终于留住了她弱小而顽强的生命。

    然而,当时小馨懿大腿远侧1/3已经全部发黑坏死,必须立即截肢才能保住性命。考虑到孩子本身的血容量较少,医疗队精心设计了手术方案,力争将手术出血量降到最低。

    下午6点钟,在余震声中,骨科蔡卫华副主任医师在手术室麻醉师黄亚辉和护士夏芸的协助下,为小馨懿实施了右大腿截肢术。当孩子的右腿永远与身体分离后,队员们的眼泪夺眶而出。

    医疗队把供队员休息的房间腾出来给小馨懿住,邵永丰、王青、蒋奎荣、王文、施慧敏等多名队员轮流照料她。在队员们的关心和呵护下,小馨懿的精神状态日趋好转,见到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原本沉默不语的她会主动挥手招呼:“叔叔好,阿姨好。”

    ——冒着余震风险跪着为80岁羌族老人手术

    5月21日下午1点50分,11个解放军战士抬了60里山路,把一位80岁羌族老人送到平通医疗站,老人因前列腺肥大导致尿潴留,已经24个小时没有排尿了,腹部隆起像有个足球。

    虽然广播说2点左右可能会有6到7级的余震,但听到老人痛苦的呻吟,队员们顾不得地震了,当即决定:马上为老人导尿。

    因缺乏专用的前列腺导尿管,老人尿道太细,几次导尿均告失败。大家商量,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实施手术,将其膀胱内的大量尿液排出,否则老人很有可能因膀胱破裂发生生命危险!

    在闷热的帐篷里,依靠手电筒照明,队员们跪在地上为老人施行手术:切开膀胱,准确插入导尿管,大量尿液顺着导管流出,老人腹部隆起的“足球”不见了,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完成手术后,队员们腰酸得不能站立,膝盖也被碎石磨破了,但脸上却露出成功急救患者后欣慰的笑容。

  “平通经验”之送医上门。

    在重灾区腹地创出防治结合“平通经验”

    5月下旬以来,绵阳灾区各县全面推广医疗救援和灾区防疫有机结合的“平通经验”。这种做法,就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在灾区创建的。

    原先,重灾区平通的很多病人被救护车辗转送到医院后,打开救护车一看,呼吸停止了。一定要关口前移,救治一定要在现场进行,否则无法降低死亡率、致残率。5月14日下午,通往重灾区平通镇的道路一打通,7名医务人员便在队长孔祥清副院长的带领下,深入平通镇腹地。山路上,余震不断,耳边还不时传来泥石流呼啸而下的声音。到达目的地,队员们立即投入现场救治,在无水、无电、无通讯、无补给的恶劣条件下,仅两天,便紧急救治了240多名伤病员,其中三分之一是重病人。

    白天,医疗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组守在急救点救治病人,另一个组则奔赴居民点展开“拉网式”巡回检查,轮流去周围搜索遗漏的病人,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急救。方圆五公里的范围,队员们两天就徒步搜了两遍,救治了十几位不能行动的伤病员。队员们还走进灾民临时居住的棚户,分发日常药品,告诉老乡们防疫知识,并进行环境消毒。

    晚上,依靠手电筒和应急灯照明,医疗队对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灾后重建做好医疗人力保障。7位队员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因矿泉水很有限,队员们都省着喝,尽量把水留给伤病员。

    在绵阳地区医疗卫生救援联席会议上,“平通经验”作了专门介绍,获得各方一致肯定,很快在绵阳灾区全面推广。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防治结合。在积极救治伤病员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培训乡村医生,指导群众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二是动静结合。即设点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开展巡诊,主动搜索伤病员。三是军地结合。即解放军、武警部队及时运送伤员与医疗队快速救治相结合。四是群专结合。坚持医疗队、防疫队与组织动员灾区人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疫工作相结合。五是医疗队与本地卫生工作者结合,有效提升当地医疗防疫水平。

    坚守灾区时间最长的江苏医疗队

    截至6月10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仍有16名医疗队员坚持奋战在绵阳三院、平通、响岩等三个地方。在唐家山堰塞湖危情最严重的时刻,医疗队员们镇定自若,坚守岗位,继续为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援助,成为江苏坚守在灾区一线时间最长的医疗队。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医疗队继续创新,逐渐探索出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广覆盖的医疗救援模式,使“平通经验”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延伸。

    医疗队通过驻守绵阳、增辟固定医疗点、开设流动医院等形式,借助徒步、空降、乘车等立体化流动手段,从重症抢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疾病预防、心理疏导、卫生宣教等多个角度着手,实现了城市、乡镇、灾民安置点等多个防治网络的全面覆盖,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服务。迄今已诊治伤病员近万人次,深入乡村巡诊60余次、覆盖4万人次以上。

    医疗队还充分利用优质的专家资源开展手术演示、查房带教、知识讲座和赈灾义诊,将救灾早期的“临时输血”模式转变为“重建造血”模式,努力为灾区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抗灾救援·后方篇]

    赵翰林主任(右二)为伤员检查病情。

    伤员救治演绎“千里爱心接力”

    前方的医疗队员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救死扶伤,大后方的医院虽然远隔千里,但医院所有职工的心一直和医疗队员、灾区同胞在一起。灾后第二天起,全院职工自发捐款共计457525元,党员为支援灾区交纳“特殊党费”425875元。全院守望相助,张开双臂欢迎来自灾区的伤员们,演绎“千里爱心接力”。

    5月23日l1点30分,离第一架运送四川灾区伤员抵达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南京禄口机场迎接伤员的医护人员早已严阵以待。

    12点30分,第一架运送四川灾区伤员的飞机缓缓降落。飞机舱门刚打开,身着白大衣、臂佩红袖章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教授便带领医务人员迎了上去。王院长俯下身,紧紧握着一名身着紫色花上衣的女病员的手亲切地说:“我是医生,也是你姐。”

    首架飞机运送的33名伤员被小心、快速地抬上救护车,全部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爱心病区”。晚上7点半,又有15名灾区患者入住该院。在首批收治伤员的医院中,该院接收的伤员人数最多,伤情最重。

    为了迎接灾区伤员,医院专门成立了救治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骨科、脑外科等科室在第一时间为伤病员专门腾出条件最好的病区,安排了最强的医护团队,为伤病员提供优质、高效、温馨的医疗救护服务。医院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四位一体、三个结合”的救治模式和“五项人性化”关爱举措。

    医院党委书记陈亦江说,“四位一体”就是集医疗救治、护理服务、心理疏导、真情关爱于一体,“三个结合”就是将躯体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关注紧密结合。“五项人性化”关爱举措是指伤病员一到病房就送上一封慰问信、一套日用品、一张就餐卡、一笔慰问金、一束康乃馨。希望医院的精心救治和浓浓关爱,能让每一位伤病员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伤病员到达当天,医院详细了解每一位伤员的病情,并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同时开始对伤员救治情况实施“日报制”和“会诊制”,即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每天集中按时向分管医疗的王水副院长和医务处、护理部通报伤员的病情和救治情况,确保伤员得到最佳、最及时的救治。

    第二天上午,临床心理科在“爱心病区”展开心理查房,对伤病员们进行心理评估,并对重点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同时,手术科室对需要手术的伤员立即进行手术。

    针对不少伤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营养科给每位患者建立了“营养档案”,以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可口的膳食。

    3位在地震中受伤的茂县羌族同胞,无意中在医院爱心病区碰见,当3只手紧紧地拉在一起时,3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有像亲人一样的医生,有像家一样的医院,我们一定会很快好起来,一定能回家过羌历年。”

    5月31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为其让路的3岁女孩宋馨懿在奶奶和叔叔的陪同下,从四川转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始接受康复治疗。

    王虹院长说:“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江苏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我们的骨科、脑外科、心理科、儿科、康复科,医疗技术都是响当当的。我们会为小馨懿提供最优质的诊疗服务,让她在身体康复的同时心理也得到康复,适当的时候还会为她装上义肢,一定要让她过上正常的生活,愉快、健康地成长。”

    爱如潮涌,大爱无声。全院医务人员对住院的灾区同胞倾注了极大的爱心。有的医务人员送来了四川同胞爱吃的辣酱,有的党员志愿者送来了亲手煲的汤。社会各界的关爱也在病房流淌,有人送来了牛奶、玩具,有人捐下了钱物不留姓名,只是在留言簿上写上祝福的话语……来自方方面面的这种深情关爱,给灾区伤员带来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正是这种深情关爱,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院长王虹、党委书记陈亦江等院领导,代表全院职工向来院治疗的灾区伤员赠送玫瑰花和慰问金。周宁人摄    

    爱心病区一次特殊的“三理查房”

    6月12日,正逢汶川地震灾后一个月,省人民医院在爱心病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委“三理查房”。此次“查房”对象不仅针对爱心病区的医护人员,还邀请灾区伤病员和家属以及刚刚归来的第一批救援队员参加。

    在查房现场,伤员和家属代表动容地说:“医生护士给我们清理创伤,为我们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一对一的帮助使我们感觉到‘家’了,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重返家乡,重建家园。”

    “家园的房子虽然坍塌,心灵大厦在这里重新建立起来了,你们的爱已经沁入了我们的血液,我们会世代铭记,永不忘记。”

    查房分为伦理、心理、管理三组,通过听取科室汇报、查阅伤员病历、满意度调查、听取伤员及家属代表意见、一线救援人员和病区医务人员的发言,现场解决伤病员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在爱心病区开展的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的调查中,两周来对骨折治疗的满意度、对医生、护士、护工工作的满意度、对住院环境的满意度、对饭菜的满意度等都达到了100%。

    在对病人心理状态进行的调查中,急躁情绪、焦虑情绪、恐惧情绪的患者分别下降了24%、24%和35%。经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心理障碍伤员由原先的21名减少到8名,心理好转率达到了61.9%。

    医院不仅在第一时间对爱心病区伤员进行心理调查,还对赴川第一批医疗救援队员进行心理调查,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控制和减缓灾难对他们的影响,恢复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结构的平衡。

    截至发稿时为止,医院爱心病区收治的所有伤员进入全面康复阶段,第一批恢复较好的伤员不久将出院,带着对江苏和省人民医院的深情和美好记忆,返乡重建自己的家园。

推荐阅读